上傳時間:2020-09-01 08:53:33 來源:本站 瀏覽: 次
2020年8月24日,天府第四中學第三屆暑期教師全員培訓會暨構建“新三生”教育整體育人模式實踐研討會課程育人分論壇在天府四中音樂廳舉行。天府四中副校長林智慧老師主持本次論壇。
教師微報告
謝佳欣
基于新“三生”教育思想的語文課程建設
謝佳欣老師從語文課程建設的依據、語文課程的體系與實施、語文課程的育人效果、語文課程建設中的感悟四個方面介紹了天府四中語文課程建設體系。他表示,“新三生”語文課程目標是“能讀寫、善語用、勤思辨、塑品格”。隨后,謝佳欣老師從多維度閱讀課程與多元化表達課程呈現了“新三生”語文課程體系。他認為,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要點亮學生的心燈,讓學生帶著光去追尋幸福人生的詩和遠方。
數學課程育人——提升每位學生實際獲得感
張小艷老師從統整數學知識育人、培養數學思維育人、探索核心素養育人、構建學科融創育人、激發數學興趣育人、落實“五自”課程育人、動手數學實驗育人、精細教研育人八個方面,探索數學學科育人多元路徑,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方法,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課程育人,提升每位學生實際獲得感。
以美育人,點亮生命,鑄就精彩
龍玲老師認為美術課程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要從技能教學向審美養成轉型、向社會美育轉型。她從美術課程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美術課程創新力、美育融合等方面介紹了新美育時代下的美術課將會發生的變化。她認為美術課的意義不在于“術”,而在于保持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與自然溝通,去發現美,表現美。
聚焦英語課程育人核心素養
楊旭老師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引出分享主題——聚焦英語課程育人核心素養,并從英語課程育人的目標、實施策略、育人成果三個方面介紹了如何通過英語課程來培養學生。他認為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要在“教”和“育””二字上狠下功夫,力求做到春風化雨,文道合一。
專家簡介
李永強:重慶市巴蜀小學校副校長,教育家型校長在培對象,渝中教學名師,主研成果先后榮獲重慶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2次;2018年主研《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獲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9年主研教育部項目“泛在學習共同體”順利結項,現任北師大明遠教育家書院兼職教研員。
專家點評
李永強副校長認為謝佳欣老師立足校本教材研發,從閱讀輸入、思維加工、表達輸出層面探討學校語文課程的建設;張小艷老師立足學校數學課程統整,從數學大概念出發,有效融合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龍玲老師的美術課程育人報告展現了課程美、語言美及表現形式美;楊旭老師的英語課程育人報告從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及跨文化三個層面出發,探索英語課程的發展路徑,體現了天府四中高水準的課程建設。
專家主旨報告學科育人的巴蜀實踐——《培育教學成果促學校內涵發展》
隨后,李永強副校長以“培育教學成果促學校內涵發展”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從“為什么、如何培育、如何總結提煉”等多個方面,結合巴蜀小學的發展歷程,呈現了學科育人的巴蜀實踐。他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去經歷”,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提升學習效能,實現全時空育人。教師要注重發揮各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探索核心素養在學科的落地,研究真實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讓學生成為自信善思、豁達優雅的現代公民。
大咖智慧
1.如何彌補學科思維深度的不足,凸顯學科本身獨有的育人功能?
發揮每個學科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上好每一門課,夯實學科素養,實現全鏈條育人。
2.如何避免生活與教育脫節?
提倡生活德育,讓世界成為教材,價值引領生活,學以致用、綜合育人,實現知行合一。
3.如何改變分科與綜合不平衡,實現跨界學習整體育人?
通過學科+學科的方式,研究真實問題,轉變學習方式。
現場問答
陳娟老師:想請教您貴校新入職教師的培養體系是怎樣的?
李永強副校長:學校會組建教師學術研討團隊,讓教師直接與各學科領域專家進行面對面對話,保障教師有充分的學術發展空間,進行各級各類項目式研究,以榮譽性獎勵來促進教師成為更好的自己。
劉會寶老師:如何培養年輕老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
李永強副校長:首先要搭建研究團隊指引老師,為老師提供資源保障、工具支撐和評價融合。其次讓教師參與三到五年的課堂實踐,研究教材和學生,進行學科話語建構后,再加入研究團隊中作科研。
課程育人分論壇,
借智巴蜀,見賢思齊;
表達四中,回歸學科本位,
以課程建構學生生命經驗,
以學科培養思維,涵養智慧。